发布时间:2025-04-21 点此:345次
2022年高考接近,广阔考生已进入终究的冲刺阶段,一些不法分子也动起“歪脑筋”,借高考分布虚伪信息施行欺诈,乃至诱导考生做弊。为此,教育部联合中心网信办、公安部等部分,结合近年来呈现的一些典型事例,慎重提示广阔考生和家长,必须进步警觉,谨防上当受骗。
高考期间,常有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助考”信息,声称能为考生供给考试试题、答案。殊不知,在高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考生做弊,向考生供给试题、答案,出售、运用无线做弊器件等行为,都是严峻违法犯罪行为。
【事例】2019年高考期间,在校大学生何某豪在网上发布“助攻考试”广告,来自广东、山东、贵州等地的12名考生向其交纳“报名费”。何某豪在网上联络大学生聂某武、彭某林(何某豪同学),三人分工协作,何某豪担任联络传递试题及解题答案,聂某武担任解题,彭某林担任收拾试题,在高考期间组织12名考生施行做弊。6月8日,警方接到头绪后当即举动,当场将何某豪、聂某武、彭某林捕获。三人以犯组织考试做弊罪,别离被判处二年至三年六个月有期徒刑。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清晰规则,在法令规则的国家考试中,“组织做弊的”“出售、运用无线做弊器件的”“向考生供给试题、答案的”“替代别人或许让别人替代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归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处理组织考试做弊等刑事案子适用法令若干问题解说》清晰,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做弊的,将直接确定为“情节严峻”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分金。
【提示】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分,对各类涉考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坚持高压严打态势,坚决“零忍受”。广阔考生一定要增强法令意识,回绝考试做弊,切勿以身试法。
为让孩子考上抱负的大学,有的家长想尽各种方法,不吝花重金为孩子找“门道”,乃至找“枪手”替考。成果人财两空,结果十分严峻。
【事例】为让学习成果较差的外甥小陈考上本科,李某和小陈母亲决议花钱找人为小陈替考,并许诺考上一本给5万元。终究,某校在读研究生刘某答应为小陈替考。成果在2019年高考当天,刘某就被监考人员当场发现。警方当即立案查询,涉案人员相继到案。李某组织考生做弊,构成组织考试做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30000元罚金。“枪手”刘某替代别人考试,构成替代考试罪,学生家长让别人替代自己的子女参加考试,相同构成替代考试罪,别离判处拘役五个月,并处分金4000元到10000元不等。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清晰规则,在法令规则的国家考试中,“组织做弊的”“替代别人或许让别人替代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归于违法行为。并且,替代考试罪是典型的对向犯,刑法一起处分考生和“枪手”两边行为人,且科罪和法定刑都相同。
【提示】家长协助孩子做弊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到头来人财两空一场空,还要承当法令责任。广阔考生和家长要充分认识替考行为的损害及法令结果,诚信考试,不然将自作自受。
一些考生平常常常运用智能手机的搜题、翻译等功能辅佐学习。但如果在考试中运用手机做弊,则是打错了算盘。
【事例】2021年高考期间,某考生违规带着手机,避开进场安检,将手机带入考场。考试期间,该生运用手机偷拍试题,发至场外寻求回答,被当场抄获。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方法》,该生被处撤销考试资历、一切成果无效的处分,并被中止参加国家教育考试。
【法规】高考是法令规则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方法》清晰规则,在考试过程中运用通讯设备的,应当确定为考试做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果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清晰规则,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带着或许运用考试做弊器件、资料,情节严峻的,由教育行政部分责令中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背治安办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办理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示】为防备和冲击在国家教育考试中运用手机做弊行为,2022年,教育部、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委联合布置各地教育、公安、通讯、无线电办理等部分,采纳多项办法,展开“冲击手机做弊”专项办理。广阔考生一定要知法遵法,诚信考试,切勿心存侥幸,避免自毁出息。
每年考前,一些个人或训练组织为招引眼球,便借机注册山寨大众账号,分布传达非官方来历的小道音讯,并以此获取利益。
【事例】2020年高考,因疫情影响延期一个月举办。网上不时有自媒体借机分布一些所谓高考组织信息,如有自媒体以“某市2020年高考考场组织”为题,在网上分布传达“2020高考某市考场设置计划”的不实音讯,误导社会大众。经该市教育局确定,该音讯为虚伪信息。
【法规】依据中心网信办《互联网用户账号称号办理规则》《互联网用户大众账号信息服务办理规则》,任何组织或个人注册和运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称号,不得分布流言,打乱社会秩序,损坏社会安稳;大众账号出产运营者不得歹意冒充、仿冒或许盗用组织组织及别人大众账号出产发布信息内容,不得假造虚伪信息,曲解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大众。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将依法依约严厉处置。
【提示】2022年,教育部会同网信、公安部分并联合多家互联网企业,持续展开“点亮威望考试招生组织官网标识”专项举动,以便广阔考生和家长及时、全面、精确了解威望组织高考信息。广阔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查找查询高考相关信息时,请认准威望组织官方标识。
有独家“内部资源”、“出题专家”授课、确保“一次性经过”……这样的招生广告,常呈现在各种考试训练组织的宣扬傍边,不少家长信以为真,实际上,这些广告不同程度存在夸张宣扬、虚拟师资、虚伪广告等违规违法行为。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清晰规则,教育、训练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对升学、经过考试、取得学位学历或许合格证书,或许对教育、训练的作用作出明示或许暗示的确保性许诺;(二)明示或许暗示有相关考试组织或许其工作人员、考试出题人员参加教育、训练;(三)运用科研单位、学术组织、教育组织、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许形象作引荐、证明。
【提示】广阔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虚伪广告宣扬,不光形成财产损失,还会贻误名贵的温习时刻。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网络途径或通讯群中兜销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精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引诱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等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的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
【事例】2021年3月,黄某进入多个QQ谈天群,谎报自己有途径能够买到高考答案,以每科1.5万元的价格将所谓的“高考试卷答案”出售给家长及考生,欺诈安徽、山东、湖南等五省10余人,骗取钱财10万余元。现在,黄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子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清晰规则,在法令规则的国家考试中,“为施行考试做弊行为,向别人不合法出售或许供给试题、答案的”,归于违法行为。
【提示】高考试题归于国家绝密级资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端严厉的办理办法。广阔考生及家长必须擦亮眼睛,明辨真假,谨防欺诈。
近来,教育部一致发布教育部以及省级教育行政部分和招生考试组织2022年的高考告发电话。
相关推荐